孔祥镇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
(退休)
徐州医学院附属市立医院影像教研室主任
徐州市医学会放射专业副主任委员
徐州市放射科质量控制中心MR专业组长
徐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医学专家组成员
徐州市劳动局伤残鉴定医学专家组成员
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医鉴定医学专家组成员
徐州市医疗设备引进和评估专家组成员
长期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对常规X线的成像原理,人体各个系统的X线诊断,X线诊断手段的进展-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R(计算机X线摄片),DR(数字化X线摄片),X线CT, 螺旋CT,PET/CT及MR成像原理,临床应用,影像诊断始终如一的跟踪与研究。
发表学术论文、参与编写医学影像学教材20余篇。
虽说往事如烟,随风而逝,但是有些故事却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1977年恢复高考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原名徐州市立医院)迎来了首届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时任院长虞积藻、副院长李子良、吴曾樾三位医学大家,在位于中山北路19号院区小南院里的图书馆/阅览室中,为我们十余人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圆桌”会议。
首批徐州市科技成果获奖者、访问学者、国内知名的眼科专家、徐州市眼病防治研究所奠基人李子良副院长鼓励说:“你们生逢盛世、风华正茂,医院对你们寄予厚望,期待你们在医学科学这片广阔的领域里大有作为,不负时代的重托。”博学多才、治学严谨、著名的麻醉学专家吴曾樾副院长希冀我们要与世界同步,追赶医学科学先进技术,并负责我们每周、每月提交的英文专业杂志论文、论著译文的批改。这场会议,开启了我们执业医师生涯漫长而非浪漫的工作旅程。
记得我在翻译一篇反流性食管炎导致食管癌发生的文章时,作者基于研究结果阐明关于"反流性食管炎反复、慢性炎症刺激,从而引起食道黏膜的化生、癌变"的经典观点,我因文中一个关键术语的译法陷入两难:"基底膜"与"固有膜"哪个更契合语境?正踌躇间,吴曾樾副院长针对该单词进行了词源考辨与多义阐释,结合上下文语境给出精准译法,并就论文学术价值提出了独到见解。
在大内科轮转的期间,我遇到了临床实践职业生涯的第一位引路人——李文虎主任,这位呼吸内科专家、蘑菇肺的发现者、医学博士的后裔、青岛医学院的杰出学子,对原版的内科学爱不释手,天天捧读。教学查房时,他如数家珍般解析病例,从患者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娓娓道来。在讲授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进展时,恩师李文虎定义明确,言简意明,通俗易懂,幽默诙谐,旁征博引间穿插着"蘑菇肺"发现背后的轶事,令我印象深刻,他那份对学术的虔诚与谦逊,启迪并影响我们做人、做学问,做一个值得人们尊敬的医师。
在消化内科一次例行教学查房期间,学者型专家虞积藻院长——这位平易近人、学识渊博,专业水准一流、爱惜人才、激励人才成长的消化专家,发现了一份令人眼前一亮的病历记录。该记录由我撰写,针对某位患者的病情,详尽介绍了红霉素的分子组成、化学结构、药用原理、抗菌谱范围、有效性、副作用的病程记录。虞院长难掩喜悦之情,在消化内科的晨会上,对我给予了高度赞扬与激励,勉励青年医师要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善于和自觉学习,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受病人欢迎的、能够切实减轻患者病痛、治疗其疾病的临床医学专业型人才。
忆及昔年在小南院的深夜,我与同龄医师探讨胸痛的病因之际,恰逢首批硕士研究生、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资深内科专家李锦萍老师在百忙之中悉心指导。当晚李老师寄宿医院,将女儿安顿好后,她轻步走近我们面前,以温和而恳切的语气指出:"关于胸痛的诊断要打开思路、学会发散性思维,要考虑到多个系统的疾病均可导致胸痛的发生,从而可以避免漏诊与误诊。"她严谨的诊疗思维,让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20世纪80年代的门诊在黄昏之时,总能看到喝农药轻生的患者紧急送至医院,值班医生应接不暇,每一位医师都全心全意地、心无旁骛地应对患者,治疗病痛。我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年轻的内科轮转医师,遇到这样的急诊病人,利用所学知识,沉着诊疗,护理团队密切配合,争分夺秒成功救治了一个个危重患者。
当时医院常规的针对危及生命的急诊病人的救治原则是:有机磷中毒者,来不及挂号,直接进入抢救室,护士们面对这些生死时速的抢救,以王丽霞为代表的一批训练有素、业务能力强的护理团队展现出惊人的专业素养:建立静脉通路、洗胃、灌肠、导尿、吸氧......救治过程中有条不紊,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为挽救患者的生命赢得了时间,令家属感动万分。她们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毕生所学的急救技能与临床经验向年轻医护人员倾囊相授,托举后辈的胸襟与风骨,以医者仁心救治患者,永远镌刻成我行医路上永恒的灯塔与楷模。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虞积藻院长介导,医务处张卫东处长、财务处刘幼川处长前往深圳考察,引进一台由我国自主生产的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MRI设备,该设备在江苏省是第二台,徐海地区第一台,经过后勤处、设备科积极主动、夜以继日、全力以赴地配合和支持技术人员,成功地将磁共振设备落户在徐州一院,并成立了磁共振室。医院临床科室医师,徐海地区周边的医院医师,纷至沓来,参观MRI设备,与磁共振室工作人员探讨磁共振的成像原理,结合解剖、病理与临床分享成功诊疗的喜悦,初见医院多学科会诊的端倪,和临床医生结下情同手足的情谊。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发表了多篇论文与论著,也成就了我参与徐州医学院影像系成立初期的第一部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的磁共振成像与临床章节的编写。同时磁共振正确诊断,为临床手术提供准确的定位和确切的手术路径,和简洁、合理的手术方法提供参考,从而造福徐海地区的人民。
在我们成长为患者信赖、业务精专的合格临床医师的漫长征途中,其中部分优秀者踏上管理者的仕途的过程中,人事处、政治处、医务处、科教处构建起立体化支持体系:从拟定进修、培训时间表,进行外籍教师英语强化,到高校专家指导课题设计、论文撰写、科研申报;从计算机技能培训、晋升材料准备、考务提醒,到模拟面试辅导......既鼓励青年医师独立查房授课,又安排与患者交流不畅的医师至医务处轮岗历练——这段全方位、多维度的成长护航经历,成为职业生涯不可磨灭的珍贵印记。
在辅助医务人员成长历程中,徐州一院图书室/阅览室敬业奉献的图书管理员,为我们寻找当时影印版的外文医学专业杂志,外文书籍和专著,订阅大量的临床医学多学科的专业杂志,购买新的专业书籍,将每年的医学专业杂志装订成册,营造相对安静的读书环境。他们为临床医护团队洞悉国际医学前沿、追踪学科发展脉络、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提供了关键助力,使本院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始终与世界医学进步同频共振。
正是这种全周期人才培育体系与人性化服务理念深度融合的软硬环境支撑,使得徐州一院持续涌现出各领域专家学者、复合型人才以及具备卓越管理能力的干部队伍——当学术滋养与人文关怀形成共生共荣的生态闭环,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景象,实属水到渠成之必然。
徐州一院传承着终身学习、敬畏生命、无私奉献的精神基因,秉持开放包容的胸襟气度,构建起知识共享、尊老扶新的传承体系,形成上下协同、互促共进的协作生态。这种深植于日常运营的文化基因,凝聚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沉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医院最动人的精神标识。
作为徐州一院的一员,我深感荣耀与自豪。在这里,每一次与同仁的相遇相知、每一次并肩奋斗,都是生命馈赠的珍贵礼物。
历经岁月淬炼,今日的徐州一院已蝶变为人才矩阵完备、学科集群领先、设备先进的现代化医疗集团,这所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医学殿堂,既书写着跨越发展的辉煌篇章,更孕育着影响深远的精神传承。
记者丨孔祥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