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服务热线: 0516-962011
预约挂号 就诊流程
门诊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 13:30-16:30 周六、日照常
医疗动态

极速营救 | 徐州一院薛松教授团队以“微创介入+快通道麻醉”技术书写主动脉夹层“拆弹”奇迹

  当63岁的安徽籍患者W女士(化姓)因剧烈胸背部疼痛被紧急送入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时,一场关乎生死的较量已悄然拉开帷幕。

  面对胸主动脉夹层(B型)这一凶险至极的“血管炸弹”,徐州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与麻醉科团队凭借微创介入手术、“快通道麻醉”技术及多学科协作,成功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

  这场与时间赛跑的胜利,不仅彰显了徐州一院在心脏大血管疾病领域的尖端技术实力,更诠释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者初心。

  主动脉夹层,这一被称为“人体血管灾难”的急症,其凶险程度相比心肌梗死与脑卒中,有过之而无不及。

  W女士10天前劳累后突发腹部撕裂样疼痛,伴后腰背部放射痛,无恶心呕吐,无寒战高热,就诊于当地医院予以对症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慕名到徐州一院就诊。入院后立即完善相关检查,胸腹主动脉CTA结果令人揪心:胸主动脉夹层(B型)——这意味着患者的血管壁已因长期高血压冲击变得脆弱不堪,犹如一根布满裂痕的“老化水管”,随时可能崩裂。

  “这类患者就像踩在刀尖上,每一分钟都是与死神的赛跑。”徐州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上海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薛松教授指出。

  多学科联手:推出“双技术组合拳”  

       面对如此凶险的病情,薛松教授团队立即启动四级手术多学科讨论。经过专家共同研判,决定采用“双技术组合拳”:

  微创介入技术——通过股动脉穿刺植入主动脉覆膜支架,以“最小创伤”封堵血管破口;

  快通道麻醉技术——精准控制麻醉深度,实现术后1小时拔管,加速康复。

  精准救治:团队协作各展绝技

       一切准备就绪,手术如期举行。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对团队协作的极限考验。”领衔此次手术的麻醉专家、心脏大血管疾病麻醉专业组核心成员、主任医师、医学博士谢文静指出,“患者血管弹性差、容量不足,麻醉诱导时血压可能‘断崖式下跌’,我们必须像走钢丝一样平衡镇静深度与循环稳定。”在麻醉科主治医师白浩然、规培医师杜新航的密切配合下,谢文静凭借精湛技术,成功完成高难度穿刺置管,并迅速建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与中心静脉通路,为术中生命体征的精准调控奠定基础。

        术前                                                                                                                            术后

  与此同时,在介入导管室护士长孙宁及其团队护理骨干张琨、赵康和技师郑红云的默契配合下,薛松教授团队骨干、上海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刘冀东,徐州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执行主任、医学博士单江桂和副主任医师王峦通力协作,精准定位夹层破口,在DSA引导下将覆膜支架精准送至夹层破口处。随着支架成功释放、假腔血流消失,手术顺利结束。

  加速康复:创新技术造福患者术后半小时,患者苏醒,肌力恢复,顺利拔除气管导管,观察半小时后由医疗团队护送安返病房,该病例也创下徐州一院心脏大血管手术“麻醉-手术-苏醒”全流程提速新纪录。在护士长彭小丽护理团队的悉心照护下,术后3天,W女士平稳度过围手术期,顺利出院。

  这场生死时速的胜利,不仅是“快通道麻醉”技术的成功实践,更是徐州一院“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生动体现。标志着徐州一院在急危重症心脏大血管疾病救治和围术期精细化管理方面已跻身国内先进行列。

  “从‘救命’到‘优效’,我们始终追求医疗质量的‘天花板’。”薛松教授表示,未来,徐州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将继续深化多学科协作模式,让“快通道麻醉”等创新技术惠及更多患者,为淮海经济区百姓构筑坚实的心血管健康屏障。

  专家科普——什么是“快通道麻醉”?

       为何被称为“心脏手术的加速引擎”?今天我们邀请徐州一院麻醉科心脏大血管疾病麻醉专业组核心成员、主任医师、医学博士谢文静为我们介绍一下。

  据谢文静博士介绍,“快通道麻醉”是一种前沿的心脏手术麻醉技术,其核心目标是在满足手术需求的同时,通过精准控制麻醉药物剂量和调节麻醉深度,减少应激反应、促进器官功能恢复,实现术后早期拔管,以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如果将传统心脏手术麻醉视为普快列车,那么‘快通道麻醉’就如同搭乘高铁,为患者开启了一条快速通道,使他们能够迅速从麻醉状态中苏醒,加速康复进程。”谢文静形象地比喻,其优势在于:

  1、减少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风险;

  2、精准调控麻醉药物剂量,加速器官功能恢复;

  3、节约医疗资源,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但谢文静同时也指出,对于该技术的应用,除了需要术前对患者的准确评估,严格掌握适应征外,对整个团队的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需根据患者年龄、手术方式、基础疾病等因素,精准计算麻醉药物剂量;

  2、术中对生命体征的精准调控:术中需严密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

  3、多学科高效协作:需手术、麻醉、护理团队紧密配合,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情况。

  记者 | 李文锦

预约挂号
就诊流程
交通指南
微信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