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亚那的旱季仍在持续,灼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当地医院的走廊里却已频繁响起带着中国口音的问候。自顺利拿到当地执业医师证、正式开展工作以来,第21批中国(江苏)援圭亚那医疗队林登驻点的四名医生与随队厨师,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了充满挑战与收获的一周。他们用专业打破壁垒,用行动温暖患者,更在细节里书写着援外医者的担当。

提前到岗梳病例,手绘示意图备手术
普外科的付瑞标医生,是第一个“扎进”门诊的中国医生。每天清晨,他都会提前到岗,在当地同事的陪同下梳理当日就诊名单——遇到语言不通的患者,同事会帮他翻译症状描述;讨论复杂病例时,两人会围着检查报告逐行分析,从手术切口选择到术后护理方案,反复确认每一个细节。目前,他已为5名需要手术的患者完成术前评估,亲手绘制的手术示意图贴满了办公桌,只为下周的首场手术做好万全准备。
凌晨驰援连轴转,紧急施救显本色
麻醉科的田云平医生,用一场连轴转的“紧急支援”,让当地医护看到了中国医生的担当。工作第三天,他尚未完全熟悉工作流程,凌晨五点多被一阵急促的电话惊醒——当地骨科医生发来求救,当日手术量激增,急需麻醉支持。放下电话,田主任顾不上吃早饭,便立刻赶往医院,从凌晨的第一台手术忙到下午五点,连午饭也只是匆匆扒了几口。本想饭后稍作休息,ICU的求救电话又接踵而至:一名重症患者需紧急建立中心静脉通路,否则将有生命危险。他再次起身奔赴医院,凭借扎实的技术快速完成操作,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治疗时间。“Chinese Docter is reliability,very good!”,当地医护的称赞,成了对他最好的肯定。
连台手术,白大褂浸汗显担当
妇产科的宋春环医生,堪称科室里的“忙碌身影”。每天从早到晚,她几乎都“泡”在手术室里:上午为难产孕妇做剖宫产手术,下午协助当地医生处理妇科急症,结束后还要去病房查看术后患者。有一天,她连续工作8小时,连午饭都没顾上吃,直到最后一台手术结束,才发现白大褂的衣角早已被汗水浸湿。当地护士长说:“宋医生适应得太快了,有她在,我们心里更踏实。”
查房会诊救新生儿,卡通贴纸暖患儿
儿科的袁玲医生,则成了儿科及新生儿监护室的“守护者”。除了每天固定的查房,她还主动承担起疑难病例会诊的工作——遇到当地同事难以判断的患儿症状,她会带着听诊器仔细检查,结合国内诊疗经验提出建议;一周内,她已参与3次新生儿抢救。现在,每天年轻医生都会拿着病历找她请教,她的白大褂口袋里,还放着特意准备的卡通贴纸,用来安抚哭闹的小患者。
开垦荒地种家乡菜,以美食慰队员乡思
而医疗队的“后勤部长”——随队厨师周梦义,也在悄悄为大家打造“舌尖上的慰藉”。得知队员们想念家乡蔬菜,他在医院宿舍旁开垦了一小块荒地,把从国内带来的丝瓜、辣椒等种子小心翼翼种了下去。每天他都会去菜园浇水、松土,看着破土而出的嫩芽,他笑着说:“等这些菜成熟了,就能让大家吃上新鲜的家常菜,也能少点想家的滋味。”
一周的时间,足够让陌生的环境变得熟悉,让忐忑的心情转为坚定。从门诊到手术室,从病房到菜园,中国医疗队的每一个人都在努力“扎根”。未来,他们还将继续带着这份热忱,在圭亚那的医疗“战场”上,书写更多关于守护与希望的故事。
供稿 | 袁 玲
苏公网安备32031102000718号